熱門文章

2017年6月14日 星期三

德國 Berlin の 柏林歷史(三):關於戰爭

多麼沉重的一篇,以致遲遲未開始寫這篇遊記。

雖然德國的過去很黑暗,但他並沒有把黑暗的過去藏起來,反而勇敢地面對過去的歷史,還用認真的文字工程去紀錄那些黑歷史,這是我最欣賞德國的地方。熱愛德國文化的友人笑言,其實這是非常乎合德國人的「文字狂」性格,什麼都會很認真地做資料搜集再用文字紀錄下來,這種「文字狂」的性格挺可愛。
被害猶太人紀錄碑

關於戰爭,我對德國的認識只限於中三西史裡的第二次世界大戰(WWII),在WWI(一戰)敗北後飽受凌辱,然後瘋狂地極速捲土重來並在WWII 輝煌地稱王稱霸,還差點滅絕了猶太族。站得愈高,跌得愈傷,曾經的 WWII 霸王也不敵命運的安排,再次成為戰爭的戰敗國。

如此峰迴路轉的故事發展並沒有因為 WWII 的結束而寫上大結局,戰後的德國隨即陷入另一場鬧爭裡,一場關於德國分裂的內鬨,詳情可見前兩篇遊記:

德國 の 柏林歷史(一):東西柏林

德國 の 柏林歷史(一):柏林圍牆

柏林本身就是活生生的一個歷史博物館,隨處滿是歷史的印記,由於光是柏林的東和西已經可獨立成兩篇,此篇主要是寫其他在柏林見到有關戰爭的地方,故名此篇為「關於戰爭」。

Quadriga with Victoria/ Brandenburg Gate(布蘭登堡門)

在WWII 結束後,柏林被分為東柏林和西柏林,並建立起柏林圍牆來實體地分割兩邊,而Brandenburg Gate(布蘭登堡門)正正位於東西柏林的分界線上,故與柏林圍牆一同代表著德國那近半個世紀的分裂。

而在德國的歷史上,Brandenburg Gate 是為了紀念普魯士王國勝利而於 1788 年建成的凱旋門,所以是象徵著普魯士王國的崛起和德意志帝國的第一次統一和興盛。而凱旋門上立有拉著四匹馬的勝利女神像(Die Qudriga),因為 Die Qudriga 在羅馬是有著「勝利」和「帶來和平」的象徵性,所以勝利女神像就是騎著馬把勝利及和平帶入柏林。

因此不論是遠史還是近史,Brandenburg Gate有著重大意義的象徵性。

如果有時間,可以由 Alexanderplatz 沿著 Unter der Linden(菩提樹下大道) 走,沿途會經過 Berliner Dom(柏林大教堂), Humboldt Universitat(柏林洪堡大學), Museum Island(博物館島)等名勝,而大道的終點就是 Brandenburg Gate。
Unter der Linden(菩提樹下大道)

這日見到一大班人在 Brandenburg Gate 前拉起抗議的橫額
這裡有奇形怪狀的⋯⋯多人腳踏車?
黃昏下的 Brandenburg Gate
夜裡的 Brandenburg Gate 更顯華麗
穿過 Brandenburg Gate 轉左直行一百米就是另一個歷史點:猶太人大屠殺紀念碑群


Memorial to the Murdered Jews of Europe(猶太人大屠殺紀念碑群

Memorial to the Murdered Jews of Europe 是由美國建築師 Peter Eiseenman 及雕塑家 Richard Serra 聯手設計,於 2005年5月12日(德國二戰投降紀念日)開放。
如果不想/沒時間行 Unter der Linden,可以在 U-Bahn Brandenburg Tor 下車,走到大道的盡頭便是 Brandenburg Gate,穿過 Brandenburg Gate 左轉直行一百米左右就是 Memorial to the Murdered Jews of Europe
穿過 Brandenburg Gate 左轉直行的路,前方就是 Memorial to the Murdered Jews of Europe

這裡由 2711個大小高度不一的灰色大石碑如積木般有規律地排列成的迷宮,最大的有2.4公尺高,最小的不足1公尺。走到紀念碑群裡,由一開始還可以見到四周的環境,到走到最中間被灰石碑群高高地包圍著,有種沉重的壓迫感,這裡猶如一座座棺木而形成的無聲墓園。而紀念碑群的底下是檔案展覽館,裡面收藏著當年慘遭納粹德軍所屠殺的死難者資料和故事,但因為當天沒有空檔時間而沒有入去參觀。
這裡就像放滿了棺木的無聲墓園
人們穿梭於高度大小不一的石碑群,有些孩童會當這裡是個捉迷藏的公園,不時聽到他們玩耍的尖叫聲。
這種玩耍的快樂聲音和這裡沉重的歷史背景形成很大的反差⋯⋯
石碑的最外圍是最矮的,中間最高的石碑有兩個人之高
由最外面慢慢走到最裡面
漸漸地被石碑包圍著
抬頭仰望石碑縫中的狹窄天空,有種說不出口的壓迫感
同一天空下,截然不同的命運
是一種無助?是一種感概?還是一種絕望?
當時被屠殺的猶太人會相信這個世界還有希望嗎?
《哪一天我們會飛》

//為何要相信 這裡會有希望
在最後 盼我會 像拍翼鳥悠晃
擁抱著微風 沿途在看
哪裡 會發現曙光//


S-Bahn Anhalter Bahnhof(安哈爾特火車站)

S-Bahn Anhalter Bahnhof 在 WWII 期間是其中一個要點作為驅逐和運送猶太人的鐵路,在 1941-1945 年間作為中轉站,運送了~55,000名猶太人前往不同的集中營。

但在 WWII  期間此車站也難逃被(英、美、蘇)炸毀的命運,1943年11月23日被嚴重炸毀至無法再運作的地步,現今也只剩下大門而已。現今 Anhalter Bahnhof 已於原址不遠處再度重建和開始使用,而原址的車庫和倉庫也成為了德國科技博物館(Deutsches Technisches Museum)的展室。
當年被炸到只剩下大門的 S-Bahn Anhalter Bahnhof 原址
S-Bahn Anhalter Bahnhof,從這個站出去,可以步行至下面提及的兩個景點:Topography of Terror 及 Checkpoint Charlie

Topographie des Terrors(恐怖地形圖)

Topographie des Terrors(恐怖地形圖),是蓋世太保及黨衛軍總部的遺址,如今在遺址的附近建了一間納粹歷史資料館,供大家免費參觀。

這裡也是圍牆的部分,在內牆與面向西柏林的外牆之間被稱為「死亡地帶(Death Strip)」,設有瞭望台、信號圍欄、鐵絲網、警衛⋯⋯

在「死亡地帶」裡,警衛是有權開槍射殺任何一位逃亡者,如果沒有被即時射殺,但被捉到的東德人就會被關入不見天日的秘密警察監獄,被施以各種酷刑外,他們的親友也會受到牽連,是一種「連坐法」的概念,所以被稱為恐怖地形圖⋯⋯

德國人值得欣賞的除了勇於面對歷史,還致力保護遺址,他們不是在遺址的上面建資料館,而是在旁邊的空地設館,好好保留這片空地。

開放時間:

  1. Documentation Center: Daily 10am to 8pm
  2. Library: Mon to Fri 10am to 5pm
  3. Open-Air Exhibitions: Daily 10am to 8pm or until dark

Topographie des Terrors 的空地
左方外形像 Apple Store 的落地玻璃設計建築就是 Documentation Centre,免費入場


離開 Topographie des Terrors 往 Checkpoint Charlie 的方向走,途中會經過 Trabi Museum(Trabi 是東德的產物,在 德國 Berlin の 柏林歷史(二):柏林圍牆 此篇底部有介紹
Trabi 為當年東德的產物,也是「共產主義」的象徵

Checkpoint Charlie(查里檢查哨)

由 Topographie des Terrors 行去 Checkpoint Charlie,途中會見到街上一條條「走上」行人路上的地下水管,又路上又地下,到底這水管是什麼來頭?!傳聞指柏林此處從前是沼澤濕地之類的地形,若是把水管藏於地底則會容易積聚沼氣而引發爆炸,所以才把地下水管搬上地面。
搬到上地面的水管
來到 Checkpoint Charlie 會見到一個立牌,兩面各印有一個穿著不同軍服的軍人相片,起初我還以為其中一個就是 Charlie,所以這裡才叫 Checkpoint Charlie,但若是如此,豈不是對另一邊的軍人不公平?為什麼只叫 Charlie 而不是另一個軍人的名字?!
這個身穿美軍軍服,代表西方資本主義的軍人是 Charlie?
還是這個身穿俄軍軍服,代表俄羅斯共產主義的軍人才是 Charlie?
後來才發現原來兩位軍人都不是叫 Charlie,而是因為當時所有崗哨站都是用字母來標示,美軍為了加強辨別,不會單名 Checkpoint A/B/C...而是用了 A=Alpha, B=Brave, C=Charlie, D=Delta 來命名,剛好這個哨站是 Checkpoint C,所以便稱為 Checkpoint Charlie。

Checkpoint Charlie 位於柏林市中心,作為冷戰期間東柏林和西柏林之間的檢查站,在檢查站的東面便是進入蘇佔區的東柏林,反之西面就是美佔區的西柏林。所以在立牌面向西柏林那一面會有英文、俄文、法文和德文寫著「你即將離開美國佔領區」,並在立牌右下角寫著「US Army」。

英文:YOU ARE LEAVING THE AMERICAN SECTOR
俄文:ВЫ ВЫЕЗЖАЕТЕ ИЗ АМЕРИКАНСКОГО СЕКТОРА
法文:VOUS SORTEZ DU SECTEUR AMERICAIN
德文:SIE VERLASSEN DEN AMERIKANISCHEN SEKTOR

You are leaving the American sector
自柏林圍牆倒下後,多個哨站逐一清拆,唯獨 Checkpoint Charlie 卻保留下來,成為現今唯一一個柏林圍牆的檢查哨。

不過現在已經變成其中一個觀光點,旅客如果想和哨站的「士兵」(當然是演員)合照,就是付錢,頓時有點諷刺的感覺⋯⋯
扮演當時士兵的臨時演員
哨站的後面就是 Checkpoint Charlie Museum,裡面可見到當年為了逃走的人會用什麼天馬行空的方法
當年的 Checkpoint Charlie⋯⋯

Kaiser-Wilhelm-Gedächtniskirche(威廉皇帝紀念教堂)

這座教堂最令我深刻的是中間穿了個大洞,但外牆又總算還可以支撐下去,聽友人說,這是因為當年想炸毀它的人是從高空垂直投下炸彈,所以只炸穿了中間而相對地對外牆的損壞較少。

教堂建於19世紀末,是由德意志帝國國王 William II 下令建來紀念他的祖父(德意志帝國的第一個皇帝 William I ),但在 WWII 受到嚴重的毀壞。

二戰後當地人想保留教堂的殘骸以示紀念,以及用來警惕世人關於戰爭的禍害,所以重建工作只可以在教堂殘骸的周圍建造新建築物:八邊形的教堂中殿、六邊形的鐘樓、四邊形的禮拜堂及前廳。
遠看外牆不算炸毀得很嚴重(應該有重修的部分)
但其實中間穿了個大洞⋯⋯
近一點就看到明顯損壞的痕跡
星期日,很有趣地幾乎所有店舖都關門休息!
這一點與香港剛剛相反,若是在香港,星期日反而更熱鬧!
所以歐洲人果然是歐洲人,work-life balance 比亞洲好,星期日就應該全民一同休息。

旅行小短片-醉德



捷克篇:

德國篇: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Instagram:atravellress
Blog首頁:http://agnesiupw.blogspot.hk/

旅行時間:2017年3月5-19日(14日)
旅行地點:德國、捷克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

LinkWithin

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, Blogger...